松盛号 松盛号

悉尼歌剧院的创意并非来自橙子 悉尼歌剧院的创意设计是什么

悉尼歌剧院的创意并非来自橙子

悉尼歌剧院的创意并非来自橙子

   乔·乌松说,他当时设计悉尼歌剧院的外观时,灵感来自家乡丹麦的海边古堡和墨西哥的玛雅神庙,并决定把上层建筑设计成看不到窗户的白色轻盈雕塑。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设计被采纳后,遇到曲面屋顶在工程上难以实现的问题。乔·乌松经过三年的冥思苦想,才想到这些屋顶的曲面可以同属一个球面方程,从而解决了结构部件设计制造和安装问题,也使所有的曲面看上去非常和谐。

   即便球面方程的解决方案可以被通俗地称为“橙子”但乔·乌松的文章从未这样说过,那也是在外观设计后三年才想出来的。所以,不是乔·乌松看到橙子才设计了悉尼歌剧院,而是悉尼歌剧院设计出来之后很久,才让他想到“橙子”。

上周末的开心辞典中有这样一道题:“悉尼歌剧院设计灵感来自于什么?”参赛者有的说像风帆,有的选“贝壳”,也有的选了我认为根本不搭界的“橙子”。但让我意外的是,王小丫给出的标准答案竟然真的是“橙子”。王小丫解释说,设计者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切开的橙子。

我曾到过悉尼,这座歌剧院也是我最喜欢的建筑。这座美丽的建筑坐落在悉尼港,面向大海,我一直听到的故事是这个建筑既像贝壳,也像风帆,怎么能和橙子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我无论如何切不出像悉尼歌剧院鱼背状屋顶的一瓣橙子或一片橙子皮,莫非设计者的橙子表面是有棱角的?所以我决心“大胆假设”王小丫说得不对,然后“小心去求证”。

这个答案当然不是王小丫自己想出来的,一定有它的来路。于是我仔细阅读了维基百科英文版,又查了悉尼歌剧院的官方网站,却没有得到有关“橙子”的线索。在一些英文博客中发现了类似的说法,但似乎都没有权威性。线索倒是来自中文的百度百科,在“悉尼歌剧院”一条中有这样一段话:“据设计者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想”。

既然是设计者自己说的,那我就追根寻源,查一下设计者这段话的来源和这个模型。我终于在网上搜到了上面所说的那个模型的图片(见附图)。这个位于悉尼歌剧院门口的青铜浮雕模型有一段设计者乔·乌松的话:

 http://s4/middle/499afb574801eea8f7d03&690悉尼歌剧院门口的青铜模型:壳形分片全都满足同一个球面方程

“对这样一个复合的壳形系统,我力图寻找一个对应的基本几何形状。经过三年深入细致的探求,终于在1961年10月找出了大家面前这个球形的解决方案。我把这个方案称作“解决我壳体的钥匙”,因为它解决了开展大规模制造、加工零件的精度问题以及简单装配问题。并且,利用这个几何体系,我使得这个奇妙的复合结构中所有的形状完全和谐一致。”

http://s1/middle/499afb574801e5d5b51b0&690乔·乌松文章中说明自己用球面确定每片壳形的数学方程

http://s9/middle/499afb574801eb565e058&690确定每一片连续的壳形都满足同一个球面方程,施工问题迎刃而解

 http://s5/middle/499afb574802f86fc3664&690壳形表面上任何地方都是半径相等的正球面或正圆弧,大大简化了构件制造和装配

附:维基百科关于悉尼歌剧院建造的相关资料

在最初的歌剧院设计竞赛中,这些壳并没有几何学上的定义,但在设计过程的开始阶段,这些“壳”被定义为由一系列的混凝土肋骨支撑起来的抛物线。然而,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的工程师们找不到建造这些“壳”的方法。使用现场浇筑混凝土来建造的计划由于造价高昂而遭到了否决,因为屋顶的结构都是不同的,这样就要求有不同的模具,最终导致造价高昂。

 

【史海回眸】悉尼歌剧院的设计灵感是橘子

【史海回眸】悉尼歌剧院的设计灵感是橘子?:59王军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悉尼歌剧院近日迎来了自己的50岁生日。这栋坐落在悉尼港便利朗角的建筑于1973年落成,是20世纪现代建筑的杰作,于200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世纪40年代,不少世界级的指挥家来悉尼演出。他们能与当时的悉尼市政官员说上话,表示悉尼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大都市,需要一个文化繁荣的地方,他们需要一座歌剧院。许是指挥家的话触动了市政官员,1956年2月15日,新南威尔士州州长发布了“便利朗角国家歌剧院”的竞赛计划。

主办方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200多个参赛作品。2003年获得普利兹克奖的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在当时还名不见经传,他在12月份比赛结束前,将自己的12幅作品寄到了悉尼。

歌剧院的修建过程充满考验。1959年工程启动,计划建筑工期为4年,预算约为700万澳镑。但实际工程启动后,人们发现,当初令人折服的贝壳状设计实现起来极其艰难,加上施工中出现的矛盾和人员更迭,悉尼歌剧院最终历经14年才于1973年完成,整个建筑成本高达1亿澳镑。

作为主设计师,乌松对歌剧院的建设倾注全部热情,不断修改图纸,努力推进工程。然而1965年州政府人员更迭,在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介入项目,监督歌剧院的所有款项。当时,乌松提交的最新预算为1250万澳镑。支出越来越多,政府却没有看到明显的进展,便开始扣留工程款。乌松感到自己的创作自由受到限制,无法实现其完美的想法,于1966年退出项目。

直到2008年去世,乌松再也没有踏足澳大利亚,更没有亲眼看到竣工后的歌剧院。所幸这个充满创意的梦想最终还是得以照进了现实,乌松退出项目后,工程交由数位设计师共同负责。1973年10月20日,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为悉尼歌剧院揭幕。

据说,乌松在多年后曾经和人说起,这个看似船帆的设计灵感其实是他在看孩子剥橘子时产生的,只不过这件事并没有得到官方证实。有趣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最初的设计理念,歌剧院后来进行改建时还请了乌松的儿子担任设计监督。至于他是不是那个当年剥橘子的小孩,就只有当事人才知晓了。责编:袁小存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huanqiu.com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阅读数(99不感兴趣不感兴趣广告软文重复、旧闻文章质量差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标题夸张、文不对题与事实不符低俗色情欺诈或恶意营销疑似抄袭其他问题,我要吐槽确定*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投诉

【探秘】悉尼歌剧院的前世今生

悉尼歌剧院的美在于它为整个城市作出的贡献,几乎这座城市最主要的地方都可以看到这个美丽的建筑,而各个角度上,它也都给我们呈现了一种别样的美丽。

悉尼歌剧院入口处的细节:

建筑师伍重是一个传奇。他扎根于历史,触角遍及马亚、中国、日本、伊斯兰的文化,以及其他很多的背景,包括他自己的斯坎德纳亚人的遗传。他把那些古代的传统与自己和谐的修养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艺术化的建筑感觉,以及和场所状况相联系的有机建筑的自然本能。

他总是领先于他的时代,将过去的这个世纪和永恒不朽的建筑物塑造。

几个散落在桌上的桔瓣,造就着这个伟大建筑的雏形。

而当时作为一个默默无闻,没有做过任何公共建筑的家居设计师,伍重甚至在设计前从来没有来过澳大利亚。

悉尼歌剧院位于悉尼湾的南部一个人造小半岛上,其总面积为2.2公顷,由588个沉降于海平面以下25米的混凝土墩支撑。其中长183米,宽120米的建筑群占据了1.8公顷。整栋建筑建造在一块混凝土基座上,其入口开向南边,以97米宽的台阶同路面相连。

悉尼歌剧院是一个设计新颖的表现主义建筑,它有一系列被称为壳的大型预制混凝土构件,每一个构建都取自拥有相同半径的半球体,它们构成了剧院的屋顶。尽管悉尼歌剧院德屋顶结构通常被称为“壳”,事实上它们在构造上严格的来说并不是“壳”,而是由肋骨状的预制混凝土构件支撑的预制混凝土嵌板。整个建筑共由2,194个这样的嵌板,每个的重量大约是15吨,整个屋顶的重量为2万7千吨,它覆盖着1,056,006块由瑞士光滑的白色有人字纹路的瓷砖,从远处看这些“壳”显得非常洁白。这些瓷砖具有自动清洗的性质,不过还是会受到定期维护和更换。

大剧院前走过的游客....

这个建筑群可大体分为三个部分:最大的两组风帆沿南北方向排列,以略呈V字形的方式在南部收拢。它们分别以三面风帆面向北部的海湾,另一面则面向南面迎接观众和游客,风帆张开的“嘴”上则覆盖着茶色的玻璃幕墙。另一对小风帆位于它们的西南处,位于其中的乃是贝尼朗餐厅。整个建筑最高处为西面大厅的顶点,它距离海平面67米。

悉尼的另一标志性建筑,大衣架悉尼大桥,观赏歌剧院的最佳视角之一!

悉尼歌剧院下的大餐厅,对面便是绝美的海景,它成为的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而位于其中人们也可以得到更好的享受。

喜欢悉尼,喜欢大海,喜欢无限的自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