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人的真相,到底什么样
随着这些新移民的到来,海外出生的第一代移民和第二代移民加起来已经达到澳洲总人口的51.5%。澳洲对第二代移民的定义是父母中至少一方出生在海外。
移民的大量增加,以及本土白人居民生育率的下降,对澳大利亚社会结构的各方面构成深远影响。
这首先体现在宗教结构上,根据2023年人口普查数据,基督教是澳大利亚最主要的宗教,但其影响力不断下降。2011年时澳洲基督徒占总人口的比例为61.1%,2023下降到52.1%,2023年则进一步下降到43.9%,十年下降了22.8%。澳洲基督教中最大的教派是天主教,其次是英国国教。
与基督教不断萎缩相对应的是无宗教人士的增加,无宗教人士从2011年的22.3%提升到2023年的30.1%,再进一步提升到2023年的38.9%。
移民的增加也导致基督教之外的宗教的增长,增长较快的是印度教,目前印度教信徒占澳洲人口的2.7%;伊斯兰教徒为澳洲人口的3.2%。
基督教是西方文明和政治制度的基础,对于基督教信徒人数的快速下降,澳洲主流媒体相当关注,认为是敲响了警钟。
然而基督教在西方影响力下降是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移民和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今后发展趋势如何,当下难以预测。
澳大利亚的千禧一代正在超越婴儿潮一代成为全国人口中最大的一代。婴儿潮一代指的是从1946年至1964年间出生的一代,目前这一代占澳洲总人口的比例已从25.4%下降到21.5%。
1981年至1996年间出生的千禧一代从20.4%增加到21.5%。这两个人口群体各自达到540万。
澳大利亚有超过550万配偶组建的家庭,其中53%的家庭有孩子。另外还有106万户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占澳大利亚家庭总数的15.9%,80%的单亲家庭由母亲和孩子组成。
2023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的澳大利亚人中约46.5%已登记结婚,比2023年的48.1%有所下降。根据2023年的统计,澳大利亚离婚人数达到180万,2011年时离婚人数为140万,2023年时为160万。
超过100万澳大利亚人丧偶,她们中80%为女性。超过800万澳大利亚人患有慢性病,排名第一的是心理疾病,患者人数超过220万人。第二位的是关节炎,患者超过210万,多见于女性。第三位是哮喘患者,患者超过200万,多见于男性。
34%的女性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男性则为30%。超过480万人表示他们患有人口普查中列出的10种长期疾病的一种,150万人患有两种,75万人患有三种。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近63%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在15至34岁的人群中,这一比例为22%。
下面是澳洲统计局发布的
2023年澳洲人收入表澳元
以下是澳洲所得税累进制征税额度
根据2023年的统计澳洲职工总数为1300万。职工收入的中位数为每周1200澳元或每年62,400澳元。所谓中位数就是按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数,所以一半澳洲职工的收入低于62400澳元/年,一半超过62400/年。
澳洲堪培拉特区、北部领地、新南威尔士州、西澳大利亚州和维多利亚州的职工收入中位数高于全国中位数;昆士兰、南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州的职工收入中位数低于全国的中位数。
2023年人口普查发现澳洲家庭平均每周开支2,083澳元,即每月开支9075澳元。住房租金或房贷还款是最大的开支,平均家庭每周与住房相关的花费为445澳元。
食物排在第二位为每周215澳元,其次是娱乐和文化支出每周211澳元,接着是各种保险开支每周176澳元。
澳洲网站NUMBEO发布的一项2023年调查发现澳洲四口之家不含租金的每月费用为4,867.66澳元,单人每月不含租金的生活费用为1,350澳元左右。
上面的数据比较宏观和抽象,看一下几个典型的例子:
例子一,22岁的售货员自己租房子住。该售货员年薪5.5万,他的个人所得税率是21%,每月税后收入3600澳元。他的住房开支1600澳元,每月生活费用1350澳元。
他每月能节余650澳元,若他与人合租则可再节约几百澳元。这些钱足以支持他买车和旅游,但鉴于澳洲大城市房产的均价接近100万澳元,要凭这位售货员自己的力量在悉尼或墨尔本买一幢100万的房子十分困难。
例子二,单亲母亲养育一个孩子。该母亲担任会计,年薪8万。她的个人所得税率为24%,她税后的月收入5066澳元,她已贷款买房。
她每月的还贷加上生活开支使得她的工资显得相当拮据注:2023年人口普查发现澳洲家庭平均每周开支2,083澳元,既每月开支9075澳元,幸好她的前夫每月支付1000澳元的孩子生活费。
例子三,夫妻养育2个孩子,丈夫为企业高管,妻子为医生。夫妻两人合起来税后年收入20万,既月收入1.6万。他们常规的开销为每月1万,同时他们还要为子女每年支付数万私校的学费。
由于房价和生活成本的不断上升,澳洲年轻人趋向于
澳洲旅游签证电子签证通过后内容是什么样的
澳大利亚签证自2012年10月1日起,澳大利亚对中国大陆公民实施签发电子签证,赴澳就不再签发贴纸签证。如果您的签证被批准,澳大利亚移民部将向您提供一封签证批准通知函。该通知函说明了相关签证条款,包括有关入境要求。您应在往返澳大利亚期间将该函与护照一起保管。不旅行时,将该函存放在安全的地方。
无论签证通过与否,使馆都会给申请人发一封通知函。通知函会以WORD文档添加附件的形式发给申请人,是否获得签证都在这封信函里来获取信息。
澳洲旅游签证电子签证通过后内容是这样的:
开文件第一页,首先核对名字,是不是发给自己的通知函。然后看中间的一排黑体字“NotificationofthegrantofaVISITOR(ClassFA)VISITOR(Subclass600)visa”看见“Granted”这个单词了,那么就意味着这是一封准签函,您可以在第一页查看具体的签证信息了。
以上就是关于澳洲旅游签证电子签证通过后内容是什么样的问题,希望能帮助到您!如果您在申请澳大利亚签证的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留言给我们,我们将会第一时间回复您。
相关阅读:-澳大利亚旅游签证的1229表如何填...-自己办理澳洲旅游签证费用需要多...-自己办理澳洲旅游签证,资产证...-办理澳大利亚旅游签证需要存款证...-澳大利亚旅游签证1419表格中的付...
在澳洲学医 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在澳洲学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58来源:丁香园作者:褚高超字体大小-|+我是澳洲墨尔本一家医院的血管外科住院医生,从苏州一个小县城到澳洲,我在澳洲打拼近十年,学习、实习、考试、行医,最终,成为一个医生。借丁香园这个平台,我想简单说一下我在澳洲学医的经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就读于苏州地区某县级市一所普通重点高中,未参加高考。国内高三会考结束后,使用高中成绩申请到澳大利亚后简称「澳洲」读本科。
本科首先学的IT。随后,转了三次专业,最后定在生物医学。本科最后一年,参加澳洲医学院入学考试GAMSAT和面试。最终,获得Monash大学和悉尼大学医学院的Offer。
几经考虑,选择了Monash。读了四年的医学专业,也就是美式的四年的伪医学博士MD学位这里关于美式伪MD和英式真MD的差别省略一万字。
毕业后,实习一年,并获得了澳洲的行医执照。今年在英国参加两步执照考试PLAB,获得英国执照,并通过皇家外科学院会员考试理论部分。
现在回到墨尔本一家医院的血管外科做住院医生。
医学院的四年,是我人生中最为充实的四年。读书,交友,旅行,实习,恋爱,一样没拉下。
澳洲医学教育的几个特征双轨制,MD反而受歧视
澳洲的医学院学制为本科医学院MBBS5/6年和研究生MD四年双轨。现在各校已经开始逐渐取消MBBS学制,和英国医学院现在趋势的接近。
除为了训练MD在国际上名字上不输给美国医生外,还有教育资金的博弈。不过两者在澳洲完全没有优劣之分,都是基础医学学位。甚至,MD大多由本科不够优秀无法读医的学生组成,在目前依然由崇尚精英主义的,以MBBS毕业医生主导的澳洲医学界还颇受偏见。
目前,提供本科医学教育的学校越来越少。自从墨大,悉尼大学取消了他们拥有悠久历史、万里挑一的本科医学学位后,Monash作为澳洲常春藤八校联盟中唯一一所提供5年MBBS学位的学校,几乎富集了各个州各个学校的头名学生就读该学位。
在维多利亚本州高中毕业考试的在钟形曲线上,必须要达到99.95%才有机会申请就读这一学位。这是成为医生最快的一条道路,毫无争议是澳洲竞争最激烈的学位。最快的精英们,28岁内科/30岁外科就可以获得主任(Consultant)职称。
在泰晤士大学医学专业排名中,Monash位列第35,在澳洲有争议地排第三或者第四。不算一流,但历史还算悠久,有颇多传承。
Monash教学医院的医生,从主任到实习医生几乎都是本校毕业生,撑起了墨尔本医疗的半壁江山。以Yarra河为界,Monash和对面澳洲第一的墨大医学院把墨尔本的医院瓜分完毕。
我们的学制按照「年」为单位计算。也就是说,没有挂科的概念,挂科意味着一整年挂掉,不能晋级到下一个学习阶段。第一年,理论课
学习内容涵盖了医学科学、伦理、临床技能、法律等所有基础课。每周35课时,全部需要签到,几乎不可以缺课。
每天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比其他学院早一个月开学,晚一个月放学。紧张而充实。我们住在乡下校区的宿舍里,青灯古佛,远离滚滚红尘。每天和同学吃住在一起,认识了很多本地的朋友,接下来的四年多亏了他们照顾。
课程的质量并没有让我有惊艳的感觉,大多还是靠自己。教学上值得一提,是解剖课是由全澳洲最有名的解剖老师NormanEisenburg执教。那一年所有考试顺利通过,成绩中上。第二年,大临床
这一阶段,研究生MD和本科生MBBS合流在一起学习。大家被分到墨尔本各大临床医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各大内外科基础理论和临床见习。
我们这届的300名MBBS本科生,都是怪物一般的存在。据说,这300人,囊括了全澳各大高中Dux(全校第一)120多人,加上runner-up全校第二可达到200多人。本科部和我比较要好的6个朋友中,有4个是他们学校的第一,学力出众。
第二年大临床阶段,我们每1个月会轮转1个内科或者外科的专科。我们会参与诊疗、急诊和手术。
那一年的临床医学院的主任,是我从小到大见过的最好的老师之一。她记得每一个学生的名字,还会经常在医院走廊拦住学生问:xx的三大症状是什么?xx的X光征是啥?
这一年我住在墨尔本市区的宿舍。和大多小我3岁的本科生吃住在一起,我们成了非常好的朋友。被他们的学力感染,我在这一年也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这一年的筛选率是10~20%,也就是20%的人会挂年,不能进入下一年。
年末,我获得了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实习的offer。在假期的时候去了瑞士,实习了2个月,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去了很多地方旅行。
第三年,儿科/妇产科/精神医学/家庭医学轮转
总的来说,每个10周,其中还有其他分支的小轮转例如皮肤科和眼科等。不停地在轮转,格外累。
依然住宿舍,依然学习幸苦。不过,生活很开心,经常和朋友一起玩,一起做饭吃饭,代表学校出战大学体育竞赛。医院-宿舍自习-体育训练,三点一线的生活。
最后的考试,是医学院最难的考试。四门笔试,两天临床操作考试。一周考了25个小时,一门挂,一年全挂,筛选率30%。
最终,考试顺利通过,体育竞赛的团体和个人项目都夺冠了。第四年,幸福年
这是最幸福的一年,因为已经没有决定生死的考试,虽然对于国际学生来说,依然还有找不到工作的恐惧。
这一年的安排是这样的:一共6个轮转项目,外加1个休假项目,共7项安排。每一项都有6周时间。具体是这样的:内科/外科/重症/急诊/自选/海外/休假。海外,是指到海外医院实习。最后专门有一个休假项目。一般人都会把最后这两项海外/休假一起捆绑,飞去其他的国家好好学wán上12周。
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差不多是实习医生了。在医院经常要跟着实习医生做事情,学东西,上手术,每天都要去。
在血管外科的六周,我几乎住在医院:等着上移植手术和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导师是澳洲皇家外科学院九大专科中血管外科部的Boss,跟他学习,颇是开阔了眼界。他还允许我请假一周去参加在伦敦举办的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的外科夏令营,并直接把我的学习wán轮转计划涨到了13周。重症和急诊我是在TheAlfred完成的,也算体验了世界领先的重症和急诊医学水平。
最后,就是休假了。四年寒窗过后,我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走欧亚大陆桥。从苏州坐火车去了伦敦。
回到学校以后,上了一周的结业课,就该毕业了。典礼上,我们的院长说「现在起立,跟我宣誓日内瓦宣言,大厅内非毕业生的医生们也请加入我们。」
我郑重地保证自己要奉献一切为人类服务。
我将给我的师长以应有的崇敬及感戴;
我将要凭我的良心和尊严从事医业;
病人的健康应为我首要的顾念;
我将要尊重所寄托给我的秘密;
我将要尽我的力量维护医业的荣誉和高尚的传统;
我的同业应视为我的手足;
我将不容许任何宗教,国籍,种族,政见或地位的考虑介于我的职责和病人间;
我将要尽可能地维护人的生命,自从受胎时起;
即使在威胁之下,我将不运用我的医学知识去违反人道。
我郑重地、自主地并且以我的人格宣誓,遵守以上的约定。
同为医生的老爸,当场也心潮澎湃。我和几个目光所及的同学,更是潸然泪下。
转眼,已经毕业这么久了。想起那些美好到近乎奢侈的时光,依然唏嘘不已。
朋友依然大多在墨尔本,只是我去了Yarra河对面死对头阵营的医院,见面不再容易。然而再忙,我们一个月也至少会见上一次,抱着彼此被医院蹂躏地不成人样的老脸痛哭一通,抑或吐槽哪位学渣同学又差点治死了病人,笑出眼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