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在爱德华·高夫·惠特兰和马尔科姆·弗雷泽两届政府对移民法的不断修正下才最终将按出生国家选择移民的政策完全废除。划分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是大洋洲最大的国家。面积768.2万平方公里。全国分为6个州,2个地区。1992年全国人口达1741万。1995年华侨华人(包括混血华裔)已超过40万,占总人口的2.3%,绝大多数已加入澳籍。
澳大利亚华侨华人人口的历史变迁,类似马鞍形形状,即:少——多——少——多。具体地说,19世纪50年代以前华侨华人人口稀少,以后逐渐增加,至80年代人数最多,以后逐渐回落,到1947年降至最低点。然后又稳步回升,到20世纪80年代达到兴旺阶段。
华侨华人人口之所以发生变化,主要取决于澳大利亚政府在不同时期执行不同的移民政策。
澳大利亚原来是英国殖民地,各州有自己的议会和政府。1901年脱离英国独立,组成联邦政府,但各州政府仍相应存在,而且拥有较大的权力。
英国起初将澳大利亚作为本国囚犯的流放地,此外尚有少量英国自由移民到这里定居。由于地广人稀,劳动力严重不足。1840年英国停止将犯人输入新南威尔士州(以下简称新州)后,劳动力问题更为突出。一些农牧场主于是要求从中国、印度及南太平洋诸岛招募工人,从此中国人开始进入澳大利亚。
1848年第一批中国工人到澳大利亚之前,已有一些来自新加坡的华侨华人入境,他们当家庭佣工、农牧场工人,但人数很少,只有数十人。
1848年,从厦门来的“宁罗”号船载来了120名中国人(内有儿童20人),从此开创中国人赴澳的先河。次年英国政府正式批准在中国招募工人,到1851年,在澳中国人已达1735人,多数在农牧场中劳动。
1851年,新州及维多利亚州(以下简称维州)相继发现金矿,消息传出,不仅欧洲人蜂拥而至,从中国的厦门、汕头、广州以及港澳地区等地招募的契约华工也大批到达。此外也有少量中国自由移民。1861年全澳华侨华人达38348人。
从1855年起,维州(1855年)、南澳州(1857年)及新州(1861年)相继立法,规定运载中国人来澳船只每载10吨限载1个中国人,违例者罚款20镑,船主罚10镑。入境者要交10镑人头税,定居后每月交1镑居留税。维州华侨华人还要交保护税。华侨华人没有选举权。
但是,英国政府为遵守中英1860年签订的允许两国人民自由来往的条约,要求各州修改过激的排华措施。淘金高潮过去后,排华事件逐渐减少。从1861至1867年,各州废止排华条例。因而华侨华人人口未受太大影响。
与此同时,其他各州重新制定排华法。同时以各种经济法规限制华侨华人从事某些职业或开办工厂。
到1881年,全澳华侨华人已达3.8万,比较均匀地分布在新州、维州及昆州,各有1.1万多人,其他各州有数百人至数千人。
1901年联邦政府成立,通过语言测验法来限制非白种人入境。规定申请入境者必须先经过任何欧洲文字(1905年改为指定文字)的考核,能听和默写50个文字者才算合格。
语言测验法的制定与实施,表明白澳政策已达登峰造极之地步。与此同时,各州原来的排华法照样执行。从此,华侨华人人口锐减,1947年纯血统华侨华人只有9144人,混血华人2950人。
因此,尽管已废止语言测验法,但白澳政策并未彻底废除。
一般认为,1974年公布的移民法标志着白澳政策的结束。
二战后,随着实施较宽松的移民政策,华侨华人人口逐步回升。1964年华侨华人(含混血华人)达23568人。1978年达3.8万人。
现在,华语已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流行语言。二华侨华人的祖籍与分布情况
祖籍。华侨华人最早的祖先主要来自福建厦门一带,包括漳州、泉州、厦门、同安、海澄及漳浦等地,还有一些福州人。
据厦门英国领事馆的报告,从福建赴澳的中国人历年数字如下:1849年270人,1851年为1438人,1852年为1228人。
1851年11月厦门发生反英运动,加以闽侨归国后一般不再让子女赴澳顶替其工作,也极少动员亲友赴澳,从此,澳大利亚的闽籍华侨华人越来越少。
19世纪50年代初,从汕头、广州、香港及澳门口岸赴澳的广东人日益增多,成为澳大利亚华侨华人的主要来源。
二战后,不少华侨华人移民来自中国大陆各地、港澳地区。他们的祖籍已扩大至江苏、浙江、山东及新疆等地。但广东籍者仍占80%以上。因而粤语流行于华侨华人社会。
其他四邑籍较大的家族为王、刘、林、吴、陈、梁、张、钟等。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住在新州的四邑人占10%。20世纪初,住在昆州的四邑人占10.7%。
四邑籍华侨华人曾经并且继续发挥着重大作用。澳大利亚历史上的著名侨领梅光达、梅东星、麦锡祥、张卓鸿、黄柱稳、余荣、李元三、朱俊英、刘光福等都是四邑人。
中山人。据1870年代及80年代的调查,祖籍广东中山的华侨华人有40%住在新州。20世纪初,有83.3%住在昆州。
一些侨领是中山人。著名的四大公司的创办人如郭乐、郭标、郭泉等郭氏家族、马应彪、蔡昌及蔡兴兄弟、刘锡基及李敏周等的祖籍都是中山。
祖籍属于广东其他地区的散居在各州。例如在新州,高要人占24%,东莞人占20%,南海、番禺及顺德人占3%,其余非粤语区占2%,客家人占1%。
分布情况。无论是在早期或当代,新州、维州及昆州都是华侨华人比较集中的地区,这是因为这几个州自然条件较佳,也比较容易谋生。
华侨华人的分布与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有很大关系。19世纪80年代前,中国人抱着淘金的目的奔向澳大利亚,因而多数人住在金矿区。其他华侨华人住在矿区周围的乡镇。
男女比例。早期中国人出国谋生以单身男子为主体,极少数已成家者也多不带配偶,加以澳大利亚政府为防止华侨华人人口增加而长期禁止中国妇女入境,因而二战前一直是男多于女。例如,1861年男女人数分别为38247人与11人。1901年为29153人与474人。
二战后,澳大利亚逐渐改变移民政策,男女比例才慢慢趋于平衡。如1947年分别为6594人与2550人。1966年男女比例为196人比100人。1986年的调查显示:来自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的具有中国血统的移民都是女多于男。来自香港、越南、东帝汶的虽然男多于女,但相差不大。
由于白人至上主义盛行及经济竞争、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差异等原因,20世纪初前,各地常发生排华运动,其中以金矿区的占多数。规模较大的有:
维州:1854年10月的本迪戈(Bendigo)排华事件、1857年5月阿拉拉特(Alarat)排华事件、1857年7月白克仑(Buckland)事件、1873年12月克伦斯(Clunes)排华事件等。
新州:1861年1月至8月的蓝坪滩(LarnbingFlat)排华事件等。
昆州:1877年的柏玛河(PalmerRiver)排华事件等。
1888年4月发生“阿富汗号”船事件。数千白人在墨尔本及悉尼码头集会,抗议中国人入境。一些符合入境条件者亦被拒上岸。
19世纪80年代各地发生袭击华侨华人菜农事件。
至于无端解雇华侨华人、打砸华侨华人住房等零星事件更是层出不穷。报刊上不时刊登煽动排华文章,制造“黄祸”谬论。
华侨华人为争取生存发展权利,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斗争。
本迪戈华侨华人在刘光明领导下,组织抗税联盟。1856年只有一半人交税。他们还惩罚贪污者及为虎作伥者。
维多利亚州巴勒拉特(Ballarat)矿区几百名华工举行游行,4000人签名向议会请愿。华侨华人领袖给英王、报馆、政客写信,要求减免入境税及居留税。1859年5月26日卡斯尔梅恩(Castlemaine)3000华侨华人到州政府请愿,反对歧视打击华侨华人的政策。
在蓝坪滩排华事件中,600多名华工要求同情他们的翻译向矿区委员会申诉,保护他们的权益。
在巴克兰排华事件中,当局曾劝说逃离矿区的2000多华工回去,多数人担心会再受迫害而加以拒绝。回去的大约只有50人。
在新州,梅光达多次发表公开演讲,抨击排华法。1888年四五月间,他被政府委派调查“阿富汗号”船事件,遭到船长和官员的无理刁难,他愤怒抗议。
1910年,南澳州一艘受雇于英国的“士滔剌尼士号”船上的华人厨师曾品仁无辜被白人机师殴毙,其他华侨华人水手、工人等登岸拒绝回船以示抗议。
刘光明、雷道洪、梅光达、岑植堂等曾多次向清廷递送禀文,历数华侨华人所受种种虐待,要求中国政府出面交涉,保护侨民权益。清廷虽也曾向英国抗议,但因国势衰弱,收效甚微。
1901年9月11日,澳大利亚华侨华人代表委员会向政府总理送抗议信,反对移民法。张卓鸿及华人律师麦锡祥致书政府要求取消语言测验法。
1905年8月,在全澳第一次华侨华人代表会上,要求澳大利亚政府放宽中国商人、学生等的入境条件,并允许华侨归化。
1908年,一些澳大利亚参议员提出要求华侨华人居民登记以阻止偷渡的议案。华商黄来旺、叶炳南等抗议,认为这是侮辱歧视华侨华人的议案,坚决反对。结果议案未被政府接受。
1918年8月,悉尼华侨维持禁例会成立。认为澳大利亚歧视华侨华人的苛例主要有:不准华侨华人在境外的妻子入澳团聚、华侨华人出境时要盖手印、华商离境或去世时不准在中国雇人代为经营店业。该会向全体华侨华人社团发出公开信,呼吁大家团结一致反对白澳政策。
1918年11月,全澳第二次华侨华人代表会议召开。成立全澳华侨维持禁例会。总部设在墨尔本。领导开展反对白澳政策的斗争。
华侨华人还组织木行商会及洗衣工会,反对不合理的经济法规。
抗战时期,在香港经商的粤籍澳大利亚华商蔡兴及郭泉建立中澳侨务协进会并分任正副会长。他们致函中国政府,要求同澳政府交涉,放宽华侨华人家属入境条件,准许中国华侨将出生证转给亲属并继承家业。
此外,消极怠工、逃跑、严惩袭击华侨华人种族主义分子等也是他们经常使用的斗争方式。有些也取得一定成效。四华侨华人社团
尽管澳大利亚华侨华人人口没有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多,但在华侨华人社会形成后,为加强团结力量,争取合法权益,联络乡情,为乡亲排忧解难,在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产生华侨华人社团。
1854年建立的墨尔本四邑会馆第3条指出:本会馆联合四邑梓友,以维持日益增进文明及办理一切慈善事业为宗旨。
到1868年,维州已有10个宗亲团体。
进入20世纪初,又有一些宗亲会馆诞生。在墨尔本,有1909年开平人的苍城会馆及台山人的宁阳会馆,1919年中山人的香山会馆及东新堂等。
宗亲团体在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899年,新州成立了支持君主立宪制的保皇会。1907年新州会员达2000多人。
中华民国于1912年诞生后,除国民党外,其余政治性团体已完成历史任务而宣告解散。
华侨华人社团在促进华侨华人团结,争取正当权益,传播中华文化,支持中国革命与建设,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以及扫除华侨华人不良习惯(如抽鸦片、赌博等)等等方面,都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来自各国、各地区华侨华人的增加,华侨华人社团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而由于绝大多数华侨已加入澳籍,这些社团也已变成华人社团。现在,全澳各种性质的华人社团已超过150多个。会员多的达数千人,少的有数百人。
根据社团成立宗旨及其开展的活动,大致可归纳为以下9种类型:
1.不分信仰、年龄、祖籍或职业的团体。较有影响的有:
维多利亚州华人社团联合会。1979年由墨尔本的10个华人社团组成的社团联合团体。1987年已发展到12个团体会员。
此外,墨尔本的侨友社、堪培拉及布里斯班的华人协会、西澳中华会馆等都是综合性社团。
4.专业学术团体,如1981年12月成立的澳华美术家协会,其宗旨是发掘和组织澳大利亚华人艺术家,促进他们之间以及同其他民族美术家之间互相观摩与砥砺,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艺术水平、技巧和创新动力,有会员100多人。此外尚有悉尼的华裔学人协会等等。
5.职业团体。如各地的中华总商会、华人饮食业联谊会、华人酒楼业协会等等。
6.文教团体。如悉尼华侨文教服务中心、中华文化服务协会、华声合唱团、墨尔本的华人文化中心、肇风中乐团、华人文化协会等。
7.体育类团体。如澳大利亚国际龙舟协会等。
8.宗教团体。如新州及维州的中华佛学会、华侨基督教会、华人天主教会、华人长老会以及昆州的华人庙宇联合会等。
9.妇青老人团体。如悉尼、墨尔本的华人妇女会、南澳印支华人妇女会、墨尔本华人青年会、维州坦普尔斯托尔的中华青年协会、维州华族老人福利会、新州安老之家等等。
上述社团主要开展以下活动:协助安置新移民或难民;举办学术、专业性的研讨会或展览会;推动华人参政;促进澳中友好;反对种族歧视;开办中文学校或报刊;向政府反映意见与要求等等。
华人社团为促进团结,曾在1986年11月及1990年12月先后召开过两次全澳华人大会。分别有33个及72个社团的代表参加。探讨成立全澳华人社团联合总会的可能性。尽管没有达到此目标,但它起到了沟通信息,增进理解及推动华人团结等的作用。五华侨华人文教新闻事业文教事业
由于生源较少,缺乏教师,经费拮据,上述学校不久都停办。
有些家长将孩子送回家乡接受教育,然后再接回澳大利亚受英文教育。
据1989年统计,全澳有中文学校49所,学生有9727人。新州与维州各有21所及13所,学生各有4519人及3424人,所占比例最大。
比较著名的中文学校有以下数间:
此外,南澳越棉寮华联会办的中文学校有500多名学生。悉尼澳华相济会办有11个华文教育中心。墨尔本中华民族学校由天主教学校赞助,成立于1976年,共有5个校址,教学设备充足且现代化。
华文学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师资不足,且多为业余兼职,没有经过正式师范学校培训。适合当地使用的教材不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一般不高,讲华语的机会不多,学习效果不理想。
中国人虽然在19世纪50年代初已到达澳大利亚,但他们多为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华侨华人人口只有一二万,因而起初没有华文报刊。直至19世纪90年代中叶,中国政局发生急剧变革,一些有办报经验的中国人来到了澳大利亚,华侨华人的民族意识日益提高,于是华文报纸应运而生。
起初办的报纸无党派之分,随着中国保皇与共和两派斗争日益激烈,影响所及,澳大利亚的华文报刊也分成两个阵营。
1898年6月29日,余荣等在悉尼创办东华新报(1902年改为东华报),拥护中国维新的主张。曾同共和派报纸展开激烈的论战,1925年停刊。
余荣后转变立场。1914年同郭标发行悉尼的民国报,宣传革命,抨击袁世凯。发行2000份,甚至南太平洋各地也有人订阅。1925年停办。
1921年,悉尼华人共济会发行公报。
在墨尔本,1902年2月发行爱国报,宗旨是鼓励华侨爱国,提高政治意识,主张华人参加当地政治活动,呼吁华侨华人团结。1905年停办。
1915年在墨尔本发行平报,几年后停办。
还有中英文的商报月刊。1950年有公报,一年后停办。1955年悉尼发行周报澳华时报,两年后停办。从此再无一张华文报纸。
由于编辑记者及经费短缺,多数华文报只办几年即停止发行。民报因有国民党支持才能维持较长时间。
80年代后,华侨华人人口激增,一些过去在越南等地办过报的有经验报人移居到澳大利亚,为华文报业的复苏创造了条件。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星岛日报澳洲版。1982年4月创办。系香港星岛报业有限公司在悉尼发行的报纸。
澳洲华声报。系印支华人老报人所创办。1986年5月2日在悉尼发行。原为周报,后改为日报。
新报澳洲版。香港新报报业集团在悉尼发行的华文报。1987年3月创刊。
自立快报。1994年5月20日在悉尼发行,台湾自立报系报纸。是当地第一份彩色中文日报。
上述华文报每期发行三四十版。销售量为一二万份。读者对象包括南太平洋各国华侨华人。主要依靠广告维持。版面之丰富、内容之充实大大超过了过去的中文报。
此外,澳大利亚还有13家周报。还有一些周刊、双月刊、季刊。华人社团还发行月刊、年刊及特刊等等。
目前,平均每10万人拥有一份华文报,加上名目繁多的其他刊物,澳大利亚华文报刊可谓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究其原因,一是有大批懂华语的新移民和留学生,成为华文报刊的主要读者,二是留学生补充了编辑记者的队伍,三是经费来源充足,如有香港、台湾的支持等。
澳华历史博物馆。1985年11月8日在墨尔本唐人街揭幕。主办者为华人社团及当地旅游局。市政府拨款24万元予以资助。陈列各个华人发展历史时期的图片、实物、宗亲会馆锦旗、西安兵马俑复制品等等。举办过各种展览。出版澳华博物馆简讯季刊。
本迪戈中华公会金龙博物馆。1991年建成,耗资325万元。展出当地华人发展历史的实物、相片及表现不同时期的蜡像。展览大厅有香港定做的金龙以及1892年佛山制的旧龙。
中文电视台,悉尼社区电视台的分支机构。1995年2月正式播出。
此外,澳大利亚广播电台每天有数小时的普通话及广东话节目。南澳的华声广播电台由中华会馆及华联会拨款,在民族电台用普通话与粤语播音。这两个电台的华语节目主持人都是华人。六华侨华人经济
澳大利亚华侨华人的职业情况及经济地位可分为四个时期论述。
农忙季节在农牧场劳动者周薪为25-27先令,剪羊毛工每剪100只羊可得15先令。
华侨华人从事的其他职业尚有:译员、医生、药剂员、旅店工人、司机、书店主、屠夫、理发师、海员、裁缝、工匠等等。
种种税务加重了华侨华人的生活负担。
但尽管生活艰辛,生命财产也得不到保障,华侨华人仍节衣缩食,汇钱赡养在家乡的亲属。1854年至1876年间,从维州汇回中国的黄金达88万两,值353多万元。
3.1881年至1945年。此阶段华侨华人主要从事的职业有:
在新州的阿尔伯里、农德尔以及维州等地有一些华侨华人以种烟草为生。1891年共有464人。1901年只有89人。
进入20世纪,种植蔬菜的华侨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