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是谁提出来的?出自哪本书?

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是谁提出来的?

“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这句话,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和质量管理专家W.爱德华兹·戴明(W. Edwards Deming)首次提出。

这句话的核心理念在于强调预防胜于治疗,将质量控制的重心前移,即在生产或服务的初始阶段就确保流程的正确性和产品/服务的质量,从而避免后续昂贵的返工、维修和客户不满。

深入理解“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的起源与含义

“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背后蕴含着一套深刻的管理哲学和实践方法。这句话强调的是一种前瞻性、预防性和系统性的质量管理思维

质量管理的演进与戴明的贡献

在传统的质量管理观念中,质量控制往往是在产品生产完成后进行检验,不合格的产品才会被挑出来。这种方式虽然能保证最终出厂的产品合格,但却付出了巨大的成本——材料浪费、人力投入、时间延误,以及可能对品牌声誉造成的损害。

W.爱德华兹·戴明是20世纪最伟大的质量管理专家之一,他对日本战后工业的复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提出的“戴明环”(PDCA循环)等质量管理工具,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的生产制造和质量管理领域。“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正是他众多思想中的一个精髓体现。

戴明认为,质量问题的根源往往存在于过程之中,而非仅仅是操作人员的失误。因此,要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就必须关注并优化整个工作流程,从源头堵住问题的发生。这意味着:

设计阶段的完善: 在产品设计和工艺规划阶段就充分考虑所有可能影响质量的因素。 培训与赋权: 确保员工拥有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工具,并鼓励他们参与到质量改进中来。 过程控制: 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实时监测生产或服务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 持续改进: 质量管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分析和优化。 “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的实践意义

这句话在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促使企业从根本上转变对质量的认识:

降低成本: 避免了大量的返工、报废和客户投诉,显著降低了运营成本。 提高效率: 减少了因质量问题导致的流程中断和延误,整体工作效率得以提升。 增强客户满意度: 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甚至超越客户的期望,建立忠诚度。 提升员工士气: 当员工能够一次性成功地完成工作,并看到自己的贡献得到认可时,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会大大增强。 塑造企业文化: 将“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融入企业文化,能够形成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氛围。

“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出自哪本书?

“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这个概念,虽然是戴明思想的核心,但它并未直接作为书名出现。这个理念贯穿于戴明的多部著作和他所倡导的管理哲学之中。其中,最为核心和影响力深远的著作包括:

1. 《走出统计学危机》(Out of the Crisis)

这本书被认为是戴明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系统地阐述了戴明关于质量管理、组织变革和领导力的思想。在《走出统计学危机》中,戴明详细论述了如何通过系统性的方法来提升质量,并强调了预防和持续改进的重要性。“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的理念,是这本书贯穿始终的核心思想之一。

在这本书中,戴明提出了著名的“14条管理原则”,其中许多原则都与“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紧密相连,例如:

坚持不懈地改进产品和服务,以赢得市场。 采纳新的哲学;我们正处在新的经济时代。 理解过程变异的统计本质,避免盲目管理。 (持续)致力于质量,以减少成本,提高生产力。 革除对不合格品数量的恐惧。 打破部门之间的障碍。 (用)领导(取代)监督。 消除使人们恐惧的工作场所。 打破各部门之间的障碍。 消除口号、标语和宣传,要求改进。 消除定额管理,要求改进。 (1)消除按数字评分的制度。(2)消除要求工作人员达到任何生产定额的数字。 (1)消除妨碍人们引以为豪的工作的因素。(2)消除妨碍员工实现其最高水平的职业的因素。 (1)建立一个致力于改进的(各级)官员。(2)建立一个致力于(公司)变革的(各级)官员。 (1)认识到每个人都为公司服务。(2)认识到客户是业务的中心。

这些原则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系统性的思考和行动,从源头上保证工作的质量。

2. 《管理的关键》(The New Economics for Industry, Government, and Education)

这本书是戴明晚年思想的总结,进一步深化了他对管理和质量的理解。他在这本书中强调了“系统”和“经济学”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套整体性的管理方案,其中,“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仍然是指导原则。

戴明在这本书中,将“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的理念推广到更广阔的领域,不仅仅限于制造业,也包括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等,认为任何一个组织要获得成功,都必须建立起这种追求卓越的文化。

“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尽管“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的理念提出已久,但其价值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愈发凸显。无论是在产品开发、项目管理、客户服务,还是日常运营中,这一理念都能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竞争优势。

应用于产品开发与设计

在产品开发的初期阶段,就充分考虑用户需求、市场趋势、生产可行性、质量标准等因素,进行周密的设计和原型测试,能够有效避免后续因设计缺陷而导致的昂贵修改成本和市场风险。

应用于项目管理

在项目启动阶段,清晰的项目目标、详细的计划、合理的资源分配以及充分的风险评估,能够显著提高项目成功的概率。一次性准确地完成项目规划,是项目“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的关键。

应用于客户服务

对于客户服务而言,“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意味着在每一次与客户的互动中,都能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案,解决客户的根本问题,从而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

应用于企业文化建设

将“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的理念融入企业文化,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动和全体员工的参与。这意味着需要建立鼓励员工思考、勇于提出改进建议、并且容忍合理试错的机制。

总而言之,“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是由W.爱德华兹·戴明提出的管理哲学,它强调在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完美,以避免后续的代价高昂的返工和改进。这一理念深刻地体现在他的著作《走出统计学危机》和《管理的关键》中,并在现代管理中持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是谁提出来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